上一篇: 鈦硅分子篩介紹(二)
下一篇: 蜂窩沸石分子篩
鈦硅分子篩(三)
微孔鈦硅分子篩介紹(三)
這些鈦硅分子篩的合成方法繁簡不一,主要包括直接水熱合成法、干膠法、后處理原子植人法等。紫外-可見光譜、紅外光譜等物性表征表明,這些鈦硅分子篩骨架中的Ti+均處于高分散的四配位狀態。但是由于合成方法的不同以及本身孔道的特點,這些鈦硅分子篩在烴類選擇性氧化反應中的表現各有差異。
Ti-Beta分子篩含有雙十二元環孔道,孔徑大于TS1分子篩的十元環孔道,在大分子底物的選擇性氧化反應中顯示出了優勢,但是由于其多晶的分子篩結構,導致結構缺陷位較多疏水性差進而影響其在工業上的進一步推廣應用。Ti MWW不僅具有內部十元環的開口超籠結構還有表面碗狀十二元空穴,從而有效地增加了底物分子與活性位的可接近性。Ti-MWW獨特的層狀結構使得它可以通過后處理法,如剝離、插層、柱撐等方法進一步增大外表面積,提高其在大分子環氧化反應中的活性。這些新型的鈦硅分子篩無論是在小分子還是大分子烯烴的選擇氧化反應中均顯示出比TS1分子篩更高的活性和更好的選擇性,此外重復利用性良好,成為了新一代的鈦硅分子篩。
隨著介孔分子篩的興起,Ti原子也被通過后處理嫁接的方法引入到介孔孔道中合成介孔的鈦硅分子篩,如Ti-MCM-41,TiSBA-15等,但是由于介孔孔壁無定形,不僅導致Ti+無法以四配合狀態存在于骨架中,而且使得含鈦的介孔材料具有較強的親水性,結果是這類材料只能在無水條件下于大分子底物(如環己烯等)的選擇性氧化反應中顯示出優勢。